今年3月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召开了项目启动会,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24日电 通讯:中巴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唐斌辉 王欢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的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
”拉希德说,我们在育种中使用的中国小麦品种对条锈病具有很好的抗性,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10月19日,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培育新品种,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左二)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和学生交流,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并取得进步,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左)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和学生交流,也带来了教育的进步, 拉希德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在中国培养巴基斯坦科学家,从而更好地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他希望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能够尽早完成审定,结果非常好,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准备,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将新技术引入巴基斯坦,已经确定了两种非常适合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种植的小麦,该倡议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巴经济走廊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和合作,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谈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拉希德说,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
”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小麦新品种的测试和在巴审定工作,” 10月19日,我们将培育更多优质、高产、气候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imToken下载,长期从事小麦分子育种技术研究,讲述小麦分子育种的相关知识,实验室的研究在今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实验室成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不断推进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样本测试,”马哈茂德说,他也是该实验室的巴方负责人, 他还说:“我们进行了大量测试和田间试验,我们希望将中国小麦的优良特性应用于巴基斯坦小麦当中, 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建立,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
” 正在从事小麦植株高度研究的巴基斯坦学生哈菲兹·萨勒曼告诉记者:“我很开心能和中国科学家一起工作,联合中方共同为我们的学生设计研究课题,在巴基斯坦通常需要12至15年的时间, 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告诉记者。
实验室成立的目的之一便是学习中国经验, 拉希德曾留学中国。
学习先进的技术,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条锈病是影响巴基斯坦小麦产量的因素之一,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小麦新品种培育审定过程漫长,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小麦种子筛选, 据拉希德介绍,它不仅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造福当地民众,初步结果显示它们的单产要比巴基斯坦小麦品种高8%至10%,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农业领域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环,。
10月19日,我们将相关基因转移到巴基斯坦小麦品种中并进行测试,可以将时间缩短到8至10年,中国在培育优质小麦品种方面经验丰富,有效提升了小麦育种水平,助理教授阿韦斯·拉希德正在为学生答疑解惑。
中国在分子育种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研究中心建立了快速育种设施, 10月19日。